旅行第四天,要去的是在市區的陝西歷史博物館與碑林,不用像前兩天到較遠的秦皇陵與乾陵等墳頭掃墓,起床時間自然可以晚一點。
去昨天吃早餐的地方換吃隔壁攤,昨天聽了包車師傅講,回民的糊辣湯要比河南的糊辣湯要來的好吃,就點一碗肉丸糊辣湯與臘牛肉夾饃來嘗嘗。
這回民的糊辣湯,整個就相當的麻,湯的顏色不紅不是辣,就是讓人嘴巴失去感覺的麻,好像打了藥一樣,腫起來的感覺。
這可能是當地人喜歡的口感吧,對我來說當然不習慣,不過嘗嘗也很有趣,至少知道有人喜愛這味。
看到昨天吃的隔壁攤,真的很多人吃鹹的豆腐腦,配上一個韭菜盒子或是油餅,就是一天的早餐。
走去搭車的路上,又買了一個海帶豆干但蛋夾饃來試試,感想就是除非是吃素的人,不然還是盡量吃肉夾饃,好吃多了。
搭公車去陝西歷史博物館,路上看到了一眼小雁塔,雖然小雁塔也是很重要的古蹟,但去了大雁塔怕太過相似,就放棄了。
搭了二十分鐘的公車,來到了位在小寨東路的博物館,博物館位在西安城的南方,距離大雁塔也不很遠。
參觀博物館要門票,只是這門票是免費發放的,早上2500張,下午1500張。
看到排隊的人很多,不想排隊,也是可以直接買票,一張20人民幣,票上寫著出土文物特別展,不知道排的票和買的是否依樣?
博物館展品很多,有語音導覽可以租借,一人30RMB。
展覽的文物資料在網路上都能查到很多介紹,所以我就放上我個人喜歡覺得好看的文物,並加上自己的感想。
順陵石獅,放置在博物館中央的序言廳,遊客大多會和牠合照。順陵是武則天為其母所建的陵墓,並沒有和武則天父親一起同葬。
商代的面具,商代是西元前17到11世紀,從這些面具可以看出金屬的冶煉已經很成熟了。這些像猴子跟牛的面具,應該和祭祀相關,應該不是像蘭陵王戴面具打仗用的。
西周的玉蟬 ,除了玉蟬還有玉蠶,可見當時的人應該還滿喜歡蟬的,才會將其做成飾品。
商周很多的青銅器都是做為酒器,形狀也都相當有創意,比現代的杯子要來的有趣許多。有雲紋握把的、外星人的、牛的、方形的、鳥形的,設計感十足,自由奔放,和當時的風俗有絕對的相關。
西周牛尊,通體做牛形,身軀渾圓壯實,伸舌作流,背後方口設蓋,蓋鈕為一隻虎,蓋與牛背椅環鈕相連,腹背及足部滿飾雲紋和夔龍紋。設計匠心獨運,造型雄健生動,紋飾華美流暢,為西周青銅藝術之精品。
這龍的造型,要不是看到名稱,可能會覺得較像兩條蛇,可見在當時的龍形,還不是我們現在熟悉的龍形,大概到漢朝時的龍形,就比較看得出來了。
戰國金怪獸,因為不知道是甚麼生物,上面又沒有屬名,所以只好取名金怪獸。
怪獸長得鷹嘴獸身。大耳環眼,頭生双角。每角分四叉,叉端各浮雕有立耳環眼鷹嘴怪獸。怪獸彎頸低頭作角抵狀。尾卷成環形,亦作怪獸頭像。身軀及四肢上部滿飾凸雲紋,頸及胸部以細線條刻劃成鬃毛,怪獸之角、尾、托座是分鑄焊接而成。
秦代以前的文物,很具有想像力,甚麼奇形怪狀的生物都有,較為抽象,就像山海經中的異形。可能是講求實用的秦代律法,配上漢代獨尊儒束後的風氣,扼殺了這些創意,文物漸漸變的寫實,也變得不有趣了。
杜虎符,虎符就是控制兵權的印信,信陵君竊符救趙,就是搶了虎符,才得以調動軍隊。杜是地名,就是那個地方的軍隊。
虎符製作精細,可以分成兩半,一半在將軍,一半在國君,常講的符合,就是指兩半的虎符相合。
虎符上有黃金鑲嵌的文字,上面有九行四十個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
內容就是指若要調動五十人以上的士兵,就要經過君王的命令,除非是有點燃烽火的特殊情況,由此可見兵權是由中央控制的。
秦代也出土不少弩機與青銅箭,在地底埋藏數千年,箭頭依然鋒利,秦軍之強大,來自進步的工藝技術與嚴格法令。
接下來是漢代展品
漢代的文物就較為平和,瓦當、磚頭與陪葬的陶俑等,昨天在漢陽陵也看了一些。還有一些陶雞、陶狗等,表情都十分可愛,很生活化。
皇后之璽,1968年在漢高祖劉邦埋葬的長陵附近,被一位小學生在放學途中撿到的,所以被認為是呂后之印,但從字形也被懷疑是後代的皇后所有。
雖然印章很小,但也是國寶級的文物,讓我想到玩三國志裡面那個魅力可以加到100的玉璽,應該要皇后的大上許多吧,否則真的很難被發現,[搜索]很多次可能都不會發現。
四神規矩鏡,這銅鏡的背後有許多圖案與幾何的圖形,吸引很多學者的研究查考。
金餅,漢代的交易是以銅錢,金多用在賞賜,應該可以用在家忠誠度吧。
茂陵馬踏匈奴石碑,此為複製品,但昨天沒去茂陵,能在博物館看到複製品也不錯。
王莽想要重建一個理想的儒家社會,托古改制而篡漢,但改革的亂七八糟,最後覆滅。因為想要恢復舊制,所以他把錢幣改回戰國時代的刀幣、布幣等,只是這政策也是把經濟弄得很糟。
博物館展示了當時鑄幣的模子,雖然幣制混亂,但這錢幣到是鑄得很漂亮。這貨布錢上面的懸針篆字體,被清代的學者大為稱讚。
在定軍山出土的三國銅馬刺,遙想黃忠與夏侯淵之大戰。定軍山在陝西省境內漢中的西北,從漢中翻過秦嶺就是長安,所以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劉備任命魏延擔任漢中太守,可以看出對他的能力相當信任。
南北朝時代
安伽墓石門圍屏石榻,在墓門上的石雕可以清楚看見背負聖火的三隻駱駝,這是當時流行的祆教的祭祀方式。
在石榻上也刻畫著當時粟特貴族狩獵宴會的情景,這些人物長的就不是漢人的長相,由此可以想見當時人種與文化的融合。
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 因為金庸的獨孤大俠,讓獨孤這個姓變的很帥,而這獨孤信也是個厲害人物,武功高、長的帥,又當大官,有三個女兒被尊為皇后,算是當時的人生勝利組了。
因為事情多,所以乾脆刻了一個可以印出很多字的印章,印呈26面的球體,可以印出14組文字,例如"臣信上表"、"臣信上疏"、"大司馬印"、"大都督印"等等。雖然很成功,最後還是被宇文護害死,後來宇文護被宇文邕(陳曉東飾)所下令殺死。
西魏時代的彩繪武士俑,這士兵穿著長相,很明顯的就和漢朝的士兵不同。
獬豸(注音:ㄒㄧㄝˋ ㄓˋ),中國古時傳說中的神獸,外觀似羊(或說似鹿),頭頂正中有長獨角,有短尾,尾巴像蝸牛,羊蹄。喜歡居住在水邊,性情忠貞,若見二人相鬥,牠就會以角撞不對的一方;見二人爭吵則會去咬理虧者,因其與生俱有辨別是非,公正不阿的本能,所以自古視為神獸。
南北朝時盛行佛教,開始有很多佛像作品。當時的彌勒佛,還是纖瘦的女性形象。
接下來進入唐代,也算是展品最多,最精彩的部分:
鴛鴦蓮瓣紋金碗 製作非常精細,是1970年才出土發現的,要不是被埋起來,應該無法流傳至今。
唐三彩,在台灣也可以看到不少,所以比較沒有那麼稀奇。倒是看到其他的三彩製品,西瓜、象首杯、青蛙等,還蠻有趣的。還有三彩壎,是當時的吹奏樂器,類似陶笛。
海獸葡萄鏡,在網路上估狗可以看到很多拍賣品,市場行情很好。博物館收藏的當然是其中的精品。
我很喜歡看唐代的人俑,從男裝女俑、女騎俑,可以知道當時女性地位很好。
彩繪騎馬鬥豹狩獵俑,永泰公主墓出土,雖然昨天去了這個墓,但墓中的精品還是拿來博物館了。
馬球俑,當是盛行馬球,不像現在POLO成為外國名牌。昨天看了很多墓道壁畫,都是在打馬球的。
唐代流行胖的美女大家都知道,當時女性也是濃妝豔抹,上粉、胭脂、畫眉、眉毛間貼花、嘴角邊還要點兩個紅點、眼睛旁苗兩條線、最後塗上個櫻桃小口的口紅就大功告成了。以現在角度來看,畫成這樣應該是出去嚇人的。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眉毛的樣式也是跟著流行走的,從各年代的圖畫上,可以看出這流行的變化真的很大。
十二生肖俑
生肖流行於東亞民族,在中國最早出現在東漢的<論衡>書中,北周時期開始用在人的出生本命年。這十二生肖俑,獸頭人身,穿著長袍,雙手放置胸前。應該是現代的可愛生肖看多了,這些獸人顯得有點噁心、有點醜。
這充滿邪氣的鎮墓獸 正使出鷹爪功,且厲害的是腳。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
國寶,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一頭駱駝載了八個人,七個樂俑,一個跳舞的在中央,比例當然不對。不過因為罕見、稀有與容易破損,所以被列入珍寶,這件展示應該是複製品。
唐人俑也可看出各國的人,昨天也看過一些,今天還看個一些有趣的:
白瓷胡人俑 高鼻深目大鬍子,帶著頂胡帽,很像白雪公主中的小矮人。
捲髮俑 一看到我會覺得很像古羅馬的人,但專家認為可能是東南亞人,因為穿著比較少。
展館的文物進入五代,唐代的還有一批精品在大唐遺寶的展館,等等在去。
五代耀州窯青釉提梁倒注壺
又是一個名列第三批禁止出境的國寶,真的很精美,注水的方式也很特別(只是我還是沒搞懂)。
相撲俑
金代,和現在日本相撲選手的穿著很像,更像長州力那個年代的黑內褲摔角手。
秧歌舞畫像磚
北宋,秧歌是流傳在北方的民俗舞蹈,只要講到秧歌,我就聯想到共產黨。
幻方鐵板 6X6共36格,把1~36填入格中,使得個橫、直、斜相加均為111,是中國最早使用阿拉伯數字的證明。只是這阿拉伯數字是真正的阿拉伯數字,不是現今的西方阿拉伯數字。
宋 降龍羅漢 " 降龍羅漢現身,下凡普渡眾生。"疑,不是變成降龍尊者了嗎?
明 醬釉描金孔雀牡丹紋執壺,這壺雖然也是藝術精品,但和前面的比起來,不感覺特別。
明 彌勒佛像,受到布袋和尚的影響,彌勒佛從纖瘦的女子形象,變成了這胖嘟嘟的模樣,但也更受世人喜愛,也成為日本的七福神之一。
看完常設展,畢竟陝西是唐代之前的政治中心,所以唐代之前所留下的文物最為精彩,宋元明清的就普普了。
但並不是這樣就結束了,好酒沉甕底,還有大唐遺寶展可以看。
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