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2669-1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從兵馬俑回到了市區,在大雁塔下車。
  

DSC_2601-1  

DSC_2598-1 

雖然離塔還有段距離,但遠遠的就可以看到矗立了千年之久的大雁塔。高度雖然遠不及現在的摩天高塔,但這過去的地標,有著悠久的歷史意義。

DSC_2602-1  

DSC_2608-1  

走上一段路,大雁塔周邊有著大廣場,假日還蠻多民眾到此玩耍的,扶老攜幼。

DSC_2611-1  

DSC_2614-1  

DSC_2621-`  

大雁塔北廣場有著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夜間還有燈光秀,不過來的時間不對,無緣欣賞。白天的噴泉水舞,就顯不出氣勢。

DSC_2622-1  
沒看完整個表演,就繼續往南邊的大慈恩寺大門走,路兩旁有著紀念品或食品的小攤位,路上還有很多銅像,銅像的內容是表現唐代人民的生活。

DSC_2625-1 

DSC_2629-1 

DSC_2632-1  

DSC_2635-1  

DSC_2634-1  

DSC_2638-1  
過去在台灣也有的開襠褲,現在已經少見。而在西安這,小朋友穿開襠褲卻還是很普遍的一件事,所以一路上可以看到很多健康的小屁屁,感覺既涼快,又方便。

DSC_2639-1  

只是因為太方便了,所以讓小孩隨地大小便,屢見不鮮。

DSC_2640-1 

大雁塔算是西安市區保存良好的古蹟中,最古老的一座,稱得上是西安的地標。

DSC_2664-1  
大雁塔,原稱大慈恩寺塔,大慈恩寺浮屠,位於大慈恩寺內,西安市南郊,創建於隋朝,原名無漏寺,後廢棄。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當時的太子李治為了紀念母親長孫皇后而在無漏寺的舊址上建了大慈恩寺。慈恩,就是紀念母親的恩德。

後來更請原本在弘福寺譯經的玄奘(唐三藏)來此主持,慈恩寺成為唐代長安的四大譯經場之一,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祖庭。

在西元652年,玄奘奏請興建塔,由玄奘親自主持設計監工,按印度窣堵坡形式設計。當時塔高5層,約60米,磚面土心,不可攀登。

DSC_2657-1  

50年後,磚縫草木叢生,塔身塌損。武則天長安年間(701年—704年),該塔在原址上增高為10層磚塔,後又遭戰亂破壞。

五代後唐長興二年(931年),對大雁塔再次修葺時降為7層,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兩個部分組成。後來西安地區發生了幾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頂震落,塔身震裂。

明代萬曆二十三年(1604年)在維持了唐代塔體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寬大,即是今日所見的大雁塔造型。

DSC_2659-1  
電影<通天神探狄仁傑>中的的通天浮屠大佛,高六十六丈。一丈十尺,唐時一尺,約26公分,故電影中大佛約高171公尺。


大雁塔初建五層約60公尺 ,武后時期增為十層 就算變為100公尺,也應該是當時建築技術之極限,171公尺高的大佛像應屬電影之誇飾。

 

DSC_2642-1  
走到慈恩寺正門,南邊廣場有座玄奘的銅像,可以和大雁塔同時入鏡,吸引很多遊客合影留念。

這玄奘,右手持杖,左手持念珠於胸前,從側面觀之,身體前傾,似乎欲往前行走。持杖的右手,在袈裟下的肌肉隱約可見。

玄奘除了在佛學上的成就外,也是個偉大的自助旅行者,能夠穿越漫長且荒涼的路程,以現在的說法,也是個了不起的超馬選手。

唐三藏受西遊記的影響下,常給人唇紅齒白,弱不禁風的印象,每次都要人家救,更還有用女性來演出的情形。

DSC_2646-1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寫到:
法師形長七尺板,身赤白色,眉目疎朗,端嚴若塑,美麗如畫。音詞清遠,言談雅亮,聽者無厭。

DSC_2654-1  
這玄奘相貌被雕塑的俊美,以歷史記載也是合理,只是他除了俊美的外表,健壯的體格,更重要的是堅毅的決心。

這看似完美的形象,妖魔鬼怪,男女都愛,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大家都想吃唐僧肉。

DSC_2665-1  

DSC_2667-1  
要登大雁塔,需要買兩張票,第一張是大慈恩寺的門票,票價五十元人民幣。在登塔處,要買第二張的登塔票,票價三十元人民幣。對我來說,來就是要登塔,光進大慈恩寺,沒有特別的意義。


DSC_2682-1  
進寺後,寺院很多都是後來修建的,如今的大小是唐代的七分之一。對寺不感興趣,逕往大雁塔下走去。

DSC_2683-1  
在如此多高樓的現在,六十四公尺高的塔,可能比一棟大廈還來的矮,更別提動輒數百公尺高的高塔。

在唐代,大雁塔已經是了不起的建築了。詩人杜甫、岑參、高適、薛據和儲光羲五人,曾在天寶十一年,同登此塔,並作詩紀念。
此五人的作品中,首推詩聖杜甫,有他在,後人也只能將其排第一。

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高標跨蒼天,烈風無時休。
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蒼梧雲正愁。
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
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前幾句在形容塔之雄偉,後段則影射唐玄宗不理朝政,小人當道,國家即將出現危機之感。

讓我們來看看岑參所寫的
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前幾句形容塔之高聳特出,後有感佛家因果,眼見世局將亂,而萌生退隱的念頭。「其中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幾句,氣勢也十分雄壯。

DSC_2689-1  
在登塔之前,牆上有塊碑寫「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鴈塔 時代 唐 ....」。這上面寫著大鴈塔,不是雁。鴈字同雁字,只是在滿是簡體字的碑上,會把雁寫成更複雜的鴈,是因為更早時,都是寫成大鴈塔?還是有其他的原因?
雖然沒有得到答案,但我很喜歡用大鴈塔這個寫法,古意盎然。
DSC_2692-1  
雁塔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
一.玄奘取經途中困於沙漠,後來得到大雁之引領,找到水源得以生還,因此建此塔報恩。


二.古代印度迦藍佛曾穿山石做塔五層,最下一層為雁型,因而謂之雁塔。


三.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買不到肉做飯。這天正好是菩薩布施日。天空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仰面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僧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今天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領悟出這大雁分明是菩薩化現他們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從此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雁塔。


DSC_2699-1  
買好票,走上塔台。在塔外有著兩座著名的碑石。分別是唐太宗李世民所寫的《大唐三藏聖教之序》與當時皇太子後來的高宗李治所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兩座碑。

DSC_2700-1  
這兩座碑被稱為《二聖三絕碑》,二聖指的兩位皇上撰文,三絕是指
1.兩位皇帝所撰文
2.讚揚玄奘法師取經之艱辛與偉大
3.碑上文字由大書法家褚遂良所寫


所以稱二聖三絕,中國還有很多被稱為三絕碑,不過大雁塔的這兩塊碑,卻沒名列中國十大三絕碑。

DSC_2703-1  
褚遂良有寫過兩次聖教序碑,大雁塔這座是他五十八歲時,當著皇帝與諸位大臣的面所寫的,運筆過於拘謹,沒有完全發揮出自己的風格。另一座現存於西安碑林的同州聖教序碑,是其被貶後所寫,則運筆流利飛動,章法疏朗,清俊飄逸。

大雁塔的故事在許多文章中被流傳下來,「雁塔提名」,在小時候常用的《辭彙》裡有收錄的成語。

  DSC_2705-1  
由來起自於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張莒登塔題名,之後的文人也敬相效仿。在考取進士後,先在曲江接受皇帝賜宴,之後再登上雁塔將自己的姓名、籍貫與及第時間留在牆上,日後若生為卿相,還要用硃筆改寫。


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白居易了,在二十七歲就中了進士後,曾留下詩句「慈恩塔下提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整個就很喜悅與自傲,當然,他絕對是夠格的。

DSC_2706-1 

DSC_2748-1  

 

DSC_2709-1  

P38.jpg  
從塔台上看周圍寺院的建築,這些新建的建築帶有濃厚的唐風。黑瓦白牆紅色的樑柱,讓我完全的想起奈良東大寺。

DSC_2710-2  

屋頂上的鳩尾,流傳到日本,最後演變成天守上的魚虎。

唐代的建築風格,在中國,被後代的建築形式所取代,木造的房屋難以保留。在唐代吸收了大量中國文化的日本,卻完整的保留了那個時代的唐朝。

我想很難去判斷,到底是現在的西安?還是在海另一邊的奈良?誰靠近那唐代的模樣?

還有這些建築的造型,是從西安本身遺留下的建築,配上古書文字的敘述,所得到的設計?抑或是參考日本的建築比較快?

DSC_2711-1  

如果想要欣賞唐代的建築,是該到現代新建的大唐芙蓉園?還是奈良,完工於西元770年的唐招提寺?

文化就是這樣,流傳的力量很強,在發源地可能已經消失,但在受影響的地方,卻被保存了下來。

 

DSC_2716-1  

塔底西門上的線刻畫 《阿密陀佛說法圖》,也是唐代的精品,傳說是閻立本所繪。只是精美的作品,被後人刻上了很多字,可惜。

DSC_2718-1 

 

DSC_2722-1  
進入塔內,看到的是潔白的牆壁與朱紅的樓梯,還有販賣紀念品的攤位。牆上的壁畫有著唐風,只是不知道是何時作品?

DSC_2728-1  

DSC_2737-1  

每層塔都展示著不同的東西,有出售拓片的拓碑、有看不太清楚的舍利子。但都不重要。

DSC_2738-1  
塔頂的藻井,寫著一圈字,就是說從哪開始念都可以「拜佛前人讚唐僧取經還須游西天」。看到那個游,就知道是後來寫的,隨便看看就好。

DSC_2742-1  
登塔,目的無他,就是要從這大鴈塔,眺望這偉大的長安城。感受大雁塔的「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與「高標跨蒼天,烈風無時休。」


在沒有其他高樓的唐代,古人登塔,感受就像我們登101大樓吧!


千年來,無數人登塔,或騷人志士,或販夫走卒。只要登此,體驗這風,感受這景,大概都會思考些甚麼,只是因人際遇,念頭不同。

DSC_2745-1  


崢嶸、特出、想遺世而獨立

驚訝、讚嘆、發思古之幽情

看著腳下的長安城 

想像過去

不忍離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com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